# Fiber

React 的核心流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:

  • reconciliation (调度算法,也可称为 render):
    • 更新 state 与 props;
    • 调用生命周期钩子;
    • 生成 virtual dom;
      • 这里应该称为 Fiber Tree 更为符合;
    • 通过新旧 vdom 进行 diff 算法,获取 vdom change;
    • 确定是否需要重新渲染
  • commit:
    • 如需要,则操作 dom 节点更新;

要了解 Fiber,我们首先来看为什么需要它?

  • 问题: 随着应用变得越来越庞大,整个更新渲染的过程开始变得吃力,大量的组件渲染会导致主进程长时间被占用,导致一些动画或高频操作出现卡顿和掉帧的情况。而关键点,便是 同步阻塞。在之前的调度算法中,React 需要实例化每个类组件,生成一颗组件树,使用 同步递归 的方式进行遍历渲染,而这个过程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 暂停和恢复

  • 解决方案: 解决同步阻塞的方法,通常有两种: 异步任务分割。而 React Fiber 便是为了实现任务分割而诞生的。

  • 简述:

    • 在 React V16 将调度算法进行了重构, 将之前的 stack reconciler 重构成新版的 fiber reconciler,变成了具有链表和指针的 单链表树遍历算法。通过指针映射,每个单元都记录着遍历当下的上一步与下一步,从而使遍历变得可以被暂停和重启。
    • 这里我理解为是一种 任务分割调度算法,主要是 将原先同步更新渲染的任务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 小任务单位,根据不同的优先级,将小任务分散到浏览器的空闲时间执行,充分利用主进程的事件循环机制。
  • 核心:

    • Fiber 这里可以具象为一个 数据结构:
    class Fiber {
      constructor(instance) {
        this.instance = instance
        // 指向第一个 child 节点
        this.child = child
        // 指向父节点
        this.return = parent
        // 指向第一个兄弟节点
        this.sibling = previous
      }
    }
    
    • 链表树遍历算法: 通过 节点保存与映射,便能够随时地进行 停止和重启,这样便能达到实现任务分割的基本前提;

      • 1、首先通过不断遍历子节点,到树末尾;
      • 2、开始通过 sibling 遍历兄弟节点;
      • 3、return 返回父节点,继续执行 2;
      • 4、直到 root 节点后,跳出遍历;
    • 任务分割,React 中的渲染更新可以分成两个阶段:

      • reconciliation 阶段: vdom 的数据对比,是个适合拆分的阶段,比如对比一部分树后,先暂停执行个动画调用,待完成后再回来继续比对。
      • Commit 阶段: 将 change list 更新到 dom 上,并不适合拆分,才能保持数据与 UI 的同步。否则可能由于阻塞 UI 更新,而导致数据更新和 UI 不一致的情况。
    • 分散执行: 任务分割后,就可以把小任务单元分散到浏览器的空闲期间去排队执行,而实现的关键是两个新 API: requestIdleCallbackrequestAnimationFrame

      • 低优先级的任务交给 requestIdleCallback 处理,这是个浏览器提供的事件循环空闲期的回调函数,需要 pollyfill,而且拥有 deadline 参数,限制执行事件,以继续切分任务;
      • 高优先级的任务交给 requestAnimationFrame 处理;
    • 优先级策略: 文本框输入 > 本次调度结束需完成的任务 > 动画过渡 > 交互反馈 > 数据更新 > 不会显示但以防将来会显示的任务

TIP

Fiber 其实可以算是一种编程思想,在其它语言中也有许多应用(Ruby Fiber)。核心思想是 任务拆分和协同,主动把执行权交给主线程,使主线程有时间空挡处理其他高优先级任务。

当遇到进程阻塞的问题时,任务分割、异步调用 和 缓存策略 是三个显著的解决思路。

# 生命周期

在新版本中,React 官方对生命周期有了新的 变动建议:

  • 使用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 替换 componentWillMount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
  • 使用 getSnapshotBeforeUpdate 替换 componentWillUpdate
  • 避免使用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;

其实该变动的原因,正是由于上述提到的 Fiber。首先,从上面我们知道 React 可以分成 reconciliation 与 commit 两个阶段,对应的生命周期如下:

  • reconciliation:

    • componentWillMount
    •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
    • shouldComponentUpdate
    • componentWillUpdate
  • commit:

    • componentDidMount
    • componentDidUpdate
    • componentWillUnmount

在 Fiber 中,reconciliation 阶段进行了任务分割,涉及到 暂停重启,因此可能会导致 reconciliation 中的生命周期函数在一次更新渲染循环中被 多次调用 的情况,产生一些意外错误。

class Component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  // 替换 `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` ,
  // 初始化和 update 时被调用
  // 静态函数,无法使用 this
 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(nextProps, prevState) {}

  // 判断是否需要更新组件
  // 可以用于组件性能优化
  shouldComponentUpdate(nextProps, nextState) {}

  // 组件被挂载后触发
  componentDidMount() {}

  // 替换 componentWillUpdate
  // 可以在更新之前获取最新 dom 数据
  getSnapshotBeforeUpdate() {}

  // 组件更新后调用
  componentDidUpdate() {}

  // 组件即将销毁
  componentWillUnmount() {}

  // 组件已销毁
  componentDidUnmount() {}
}
  • 使用建议:

    • constructor 初始化 state;

    • componentDidMount 中进行事件监听,并在 componentWillUnmount 中解绑事件;

    • componentDidMount 中进行数据的请求,而不是在 componentWillMount

    • 需要根据 props 更新 state 时,使用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(nextProps, prevState)

      • 旧 props 需要自己存储,以便比较;
      public static getDerivedStateFromProps(nextProps, prevState) {
        // 当新 props 中的 data 发生变化时,同步更新到 state 上
        if (nextProps.data !== prevState.data) {
          return {
            data: nextProps.data
          }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return null1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
    • 可以在 componentDidUpdate 监听 props 或者 state 的变化,例如:

    componentDidUpdate(prevProps) {
      // 当 id 发生变化时,重新获取数据
      if (this.props.id !== prevProps.id) {
        this.fetchData(this.props.id);
      }
    }
    
    • componentDidUpdate 使用 setState 时,必须加条件,否则将进入死循环;
    • getSnapshotBeforeUpdate(prevProps, prevState) 可以在更新之前获取最新的渲染数据,它的调用是在 render 之后, update 之前;
    • shouldComponentUpdate: 默认每次调用 setState,一定会最终走到 diff 阶段,但可以通过 shouldComponentUpdate 的生命钩子返回 false 来直接阻止后面的逻辑执行,通常是用于做条件渲染,优化渲染的性能。

# 组件通信

  • 父组件向子组件通信:父组件通过 props 向子组件传递需要的信息。
  • 子组件向父组件通信:props+回调的方式。
  • 跨级组件通信: props 层层传递、context
  • 非嵌套关系的组件通信: 自定义事件通信(发布订阅模式)、redux 等状态管理

# setState

在了解 setState 之前,先来简单了解下 React 一个包装结构: Transaction:

  • 事务 (Transaction):

    • React 中的一个调用结构,用于包装一个方法,结构为: initialize - perform(method) - close。通过事务,可以统一管理一个方法的开始与结束;处于事务流中,表示进程正在执行一些操作
  • setState: React 中用于修改状态,更新视图。它具有以下特点:

  • 异步与同步: setState 并不是单纯的异步或同步,这其实与调用时的环境相关:

    • 合成事件生命周期钩子(除 componentDidUpdate)setState 是"异步"的;

      • 原因: 因为在 setState 的实现中,有一个判断: 当更新策略正在事务流的执行中时,该组件更新会被推入 dirtyComponents 队列中等待执行;否则,开始执行 batchedUpdates 队列更新;

        • 在生命周期钩子调用中,更新策略都处于更新之前,组件仍处于事务流中,而 componentDidUpdate 是在更新之后,此时组件已经不在事务流中了,因此则会同步执行;
        • 在合成事件中,React 是基于 事务流完成的事件委托机制 实现,也是处于事务流中;
      • 问题: 无法在 setState 后马上从 this.state 上获取更新后的值。

      • 解决: 如果需要马上同步去获取新值,setState 其实是可以传入第二个参数的。setState(updater, callback),在回调中即可获取最新值;

    • 原生事件setTimeout 中,setState 是同步的,可以马上获取更新后的值;

      • 原因: 原生事件是浏览器本身的实现,与事务流无关,自然是同步;而 setTimeout 是放置于定时器线程中延后执行,此时事务流已结束,因此也是同步;
  • 批量更新: 在 合成事件生命周期钩子 中,setState 更新队列时,存储的是 合并状态(Object.assign)。因此前面设置的 key 值会被后面所覆盖,最终只会执行一次更新;

  • 函数式: 由于 Fiber合并 的问题,官方推荐可以传入 函数 的形式。setState(fn),在 fn 中返回新的 state 对象即可,例如 this.setState((state, props) => newState)

    • 使用函数式,可以用于避免 setState 的批量更新的逻辑,传入的函数将会被 顺序调用
  • 注意事项:

    • setState 合并,在 合成事件 和 生命周期钩子 中多次连续调用会被优化为一次;
    • 当组件已被销毁,如果再次调用 setState,React 会报错警告,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:
      • 将数据挂载到外部,通过 props 传入,如放到 Redux 或 父级中;
      • 在组件内部维护一个状态量 (isUnmounted),componentWillUnmount 中标记为 true,在 setState 前进行判断;

# HOC(高阶组件)

HOC(Higher Order Componennt) 是在 React 机制下社区形成的一种组件模式,在很多第三方开源库中表现强大。

  • 简述:

    • 高阶组件不是组件,是 增强函数,可以输入一个元组件,返回出一个新的增强组件;
    • 高阶组件的主要作用是 代码复用操作 状态和参数;
  • 用法:

    • 属性代理 (Props Proxy): 返回出一个组件,它基于被包裹组件进行 功能增强

      • 默认参数: 可以为组件包裹一层默认参数;

        function proxyHoc(Comp) {
          return class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            render() {
              const newProps = {
                name: 'tayde',
                age: 1,
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return <Comp {...this.props} {...newProps} />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
      • 提取状态: 可以通过 props 将被包裹组件中的 state 依赖外层,例如用于转换受控组件:

        function withOnChange(Comp) {
          return class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            constructor(props) {
              super(props)
              this.state = {
                name: '',
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onChangeName = () => {
              this.setState({
                name: 'dongdong',
              })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render() {
              const newProps = {
                value: this.state.name,
                onChange: this.onChangeName,
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return <Comp {...this.props} {...newProps} />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

        使用姿势如下,这样就能非常快速的将一个 Input 组件转化成受控组件。

        const NameInput = (props) => <input name="name" {...props} />
        export default withOnChange(NameInput)
        
      • 包裹组件: 可以为被包裹元素进行一层包装,

        function withMask(Comp) {
          return class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              render() {
              return (
                  <div>
                  <Comp {...this.props} />
                  <div style={{
                    width: '100%',
                    height: '100%',
                    backgroundColor: 'rgba(0, 0, 0, .6)',
                  }}
                </div>
              )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
    • 反向继承 (Inheritance Inversion): 返回出一个组件,继承于被包裹组件,常用于以下操作:

      function IIHoc(Comp) {
      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 {
          render() {
            return super.render()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
      • 渲染劫持 (Render Highjacking)

        • 条件渲染: 根据条件,渲染不同的组件

          function withLoading(Comp) {
          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 {
              render() {
                if (this.props.isLoading) {
                  return <Loading />
    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  return super.render()
  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}
          
        • 可以直接修改被包裹组件渲染出的 React 元素树

      • 操作状态 (Operate State): 可以直接通过 this.state 获取到被包裹组件的状态,并进行操作。但这样的操作容易使 state 变得难以追踪,不易维护,谨慎使用。

  • 应用场景:

    • 权限控制,通过抽象逻辑,统一对页面进行权限判断,按不同的条件进行页面渲染:

      function withAdminAuth(WrappedComponent) {
        return class extends React.Component {
          constructor(props) {
            super(props)
            this.state = {
              isAdmin: false,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}
          async componentWillMount() {
            const currentRole = await getCurrentUserRole()
            this.setState({
              isAdmin: currentRole === 'Admin',
            })
          }
          render() {
            if (this.state.isAdmin) {
              return <Comp {...this.props} />
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return <div>您没有权限查看该页面,请联系管理员!</div>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
    • 性能监控,包裹组件的生命周期,进行统一埋点:

      function withTiming(Comp) {
      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 {
          constructor(props) {
            super(props)
            this.start = Date.now()
            this.end = 0
          }
          componentDidMount() {
            super.componentDidMount && super.componentDidMount()
            this.end = Date.now()
            console.log(
              `${WrappedComponent.name} 组件渲染时间为 ${
                this.end - this.start
              } ms`
            )
          }
          render() {
            return super.render()
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}
      
    • 代码复用,可以将重复的逻辑进行抽象。

  • 使用注意:

    • 纯函数: 增强函数应为纯函数,避免侵入修改元组件;
    • 避免用法污染: 理想状态下,应透传元组件的无关参数与事件,尽量保证用法不变;
    • 命名空间: 为 HOC 增加特异性的组件名称,这样能便于开发调试和查找问题;
    • 引用传递: 如果需要传递元组件的 refs 引用,可以使用 React.forwardRef
    • 静态方法: 元组件上的静态方法并无法被自动传出,会导致业务层无法调用;解决:
      • 函数导出
      • 静态方法赋值
    • 重新渲染: 由于增强函数每次调用是返回一个新组件,因此如果在 Render 中使用增强函数,就会导致每次都重新渲染整个 HOC,而且之前的状态会丢失;

# Redux

Redux 是一个 数据管理中心,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全局的 data store 实例。它通过一定的使用规则和限制,保证着数据的健壮性、可追溯和可预测性。它与 React 无关,可以独立运行于任何 JavaScript 环境中,从而也为同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数据同步通道。

  • 核心理念:

    • 单一数据源: 整个应用只有唯一的状态树,也就是所有 state 最终维护在一个根级 Store 中;

    • 状态只读: 为了保证状态的可控性,最好的方式就是监控状态的变化。那这里就两个必要条件:

      • Redux Store 中的数据无法被直接修改
      • 严格控制修改的执行;
    • 纯函数: 规定只能通过一个纯函数 (Reducer) 来描述修改;

  • 理念实现:

    • Store: 全局 Store 单例, 每个 Redux 应用下只有一个 store, 它具有以下方法供使用:

      • getState: 获取 state;
      • dispatch: 触发 action, 更新 state;
      • subscribe: 订阅数据变更,注册监听器;
    • Action: 它作为一个行为载体,用于映射相应的 Reducer,并且它可以成为数据的载体,将数据从应用传递至 store 中,是 store 唯一的数据源

    • Reducer: 用于描述如何修改数据的纯函数,Action 属于行为名称,而 Reducer 便是修改行为的实质;

  • React-Redux

    • React-Redux: 结合 React 使用;

      • <Provider>: 将 store 通过 context 传入组件中;

      • connect: 一个高阶组件,可以方便在 React 组件中使用 Redux;

        1. store 通过 mapStateToProps 进行筛选后使用 props 注入组件
        2. 根据 mapDispatchToProps 创建方法,当组件调用时使用 dispatch 触发对应的 action
    • Reducer 的拆分与重构

      • 随着项目越大,如果将所有状态的 reducer 全部写在一个函数中,将会 难以维护

      • 可以将 reducer 进行拆分,也就是 函数分解,最终再使用 combineReducers() 进行重构合并;

    • 异步 Action: 由于 Reducer 是一个严格的纯函数,因此无法在 Reducer 中进行数据的请求,需要先获取数据,再 dispatch(Action) 即可,下面是三种不同的异步实现:

# React Hooks

React 中通常使用 类定义 或者 函数定义 创建组件:

在类定义中,我们可以使用到许多 React 特性,例如 state、 各种组件生命周期钩子等,但是在函数定义中,我们却无能为力,因此 React 16.8 版本推出了一个新功能 (React Hooks),通过它,可以更好的在函数定义组件中使用 React 特性。

  • 好处

    • 跨组件复用: 其实 render props / HOC 也是为了复用,相比于它们,Hooks 作为官方的底层 API,最为轻量,而且改造成本小,不会影响原来的组件层次结构和传说中的嵌套地狱;

    • 类定义更为复杂

      • 不同的生命周期会使逻辑变得分散且混乱,不易维护和管理;
      • 时刻需要关注 this 的指向问题;
      • 代码复用代价高,高阶组件的使用经常会使整个组件树变得臃肿;
    • 状态与 UI 隔离: 正是由于 Hooks 的特性,状态逻辑会变成更小的粒度,并且极容易被抽象成一个自定义 Hooks,组件中的状态和 UI 变得更为清晰和隔离。

  • 注意

    • 避免在 循环/条件判断/嵌套函数 中调用 hooks,保证调用顺序的稳定;
    • 只有 函数定义组件 和 hooks 可以调用 hooks,避免在 类组件 或者 普通函数 中调用;
    • 不能在 useEffect 中使用 useState,React 会报错提示;
    • 类组件不会被替换或废弃,不需要强制改造类组件,两种方式能并存;
  • 重要钩子

    • 状态钩子 (useState): 用于定义组件的 State,其到类定义中 this.state 的功能;

      // useState 只接受一个参数: 初始状态
      // 返回的是组件名和更改该组件对应的函数
      const [flag, setFlag] = useState(true)
      // 修改状态
      setFlag(false)
      
      // 上面的代码映射到类定义中:
      this.state = {
        flag: true,
      }
      const flag = this.state.flag
      const setFlag = (bool) => {
        this.setState({
          flag: bool,
        })
      }
      
    • 生命周期钩子 (useEffect):

      类定义中有许多生命周期函数,而在 React Hooks 中也提供了一个相应的函数 (useEffect),这里可以看做 componentDidMountcomponentDidUpdatecomponentWillUnmount 的结合。

      • useEffect(callback, [source]) 接受两个参数

        • callback: 钩子回调函数;
        • source: 设置触发条件,仅当 source 发生改变时才会触发;
        • useEffect 钩子在没有传入 [source] 参数时,默认在每次 render 时都会优先调用上次保存的回调中返回的函数,后再重新调用回调;
      useEffect(() => {
        // 组件挂载后执行事件绑定
        console.log('on')
        addEventListener()
      
        // 组件 update 时会执行事件解绑
        return () => {
          console.log('off')
          removeEventListener()
        }
      }, [source])
      
      // 每次 source 发生改变时,执行结果(以类定义的生命周期,便于大家理解):
      // --- DidMount ---
      // 'on'
      // --- DidUpdate ---
      // 'off'
      // 'on'
      // --- DidUpdate ---
      // 'off'
      // 'on'
      // --- WillUnmount ---
      // 'off'
      
  • 其他内置钩子

    • useContext: 获取 context 对象

    • useReducer: 类似于 Redux 思想的实现,但其并不足以替代 Redux,可以理解成一个组件内部的 redux:

      • 并不是持久化存储,会随着组件被销毁而销毁;
      • 属于组件内部,各个组件是相互隔离的,单纯用它并无法共享数据;
      • 配合 useContext 的全局性,可以完成一个轻量级的 Redux;(easy-peasy (opens new window))
    • useCallback: 缓存回调函数,避免传入的回调每次都是新的函数实例而导致依赖组件重新渲染,具有性能优化的效果;

    • useMemo: 用于缓存传入的 props,避免依赖的组件每次都重新渲染;

    • useRef: 获取组件的真实节点;

    • useLayoutEffect:

      • DOM 更新同步钩子。用法与 useEffect 类似,只是区别于执行时间点的不同。
      • useEffect 属于异步执行,并不会等待 DOM 真正渲染后执行,而 useLayoutEffect 则会真正渲染后才触发;
      • 可以获取更新后的 state;
  • 自定义钩子(useXxxxx): 基于 Hooks 可以引用其它 Hooks 这个特性,我们可以编写自定义钩子。例如,我们需要每个页面自定义标题:

    function useTitle(title) {
      useEffect(() => {
        document.title = title
      })
    }
    
    // 使用:
    function Home() {
      const title = '我是首页'
      useTitle(title)
    
      return <div>{title}</div>
    }
    

# SSR

SSR,俗称 服务端渲染 (Server Side Render),讲人话就是: 直接在服务端层获取数据,渲染出完成的 HTML 文件,直接返回给用户浏览器访问。

  • 前后端分离: 前端与服务端隔离,前端动态获取数据,渲染页面。
  • 痛点

    • 首屏渲染性能瓶颈:

      • 空白延迟: HTML 下载时间 + JS 下载/执行时间 + 请求时间 + 渲染时间。在这段时间内,页面处于空白的状态。
    • SEO 问题: 由于页面初始状态为空,因此爬虫无法获取页面中任何有效数据,因此对搜索引擎不友好。

# 函数式编程

函数式编程是一种 编程范式,你可以理解为一种软件架构的思维模式。它有着独立一套理论基础与边界法则,追求的是 更简洁、可预测、高复用、易测试。其实在现有的众多知名库中,都蕴含着丰富的函数式编程思想,如 React / Redux 等。

  • 常见的编程范式:

    • 命令式编程(过程化编程): 更关心解决问题的步骤,一步步以语言的形式告诉计算机做什么;
    • 事件驱动编程: 事件订阅与触发,被广泛用于 GUI 的编程设计中;
    • 面向对象编程: 基于类、对象与方法的设计模式,拥有三个基础概念: 封装性、继承性、多态性;
    • 函数式编程
  • 函数式编程的理念:

    • 纯函数(确定性函数): 是函数式编程的基础,可以使程序变得灵活,高度可拓展,可维护;

      • 优势:

        • 完全独立,与外部解耦;
        • 高度可复用,在任意上下文,任意时间线上,都可执行并且保证结果稳定;
        • 可测试性极强;
      • 条件:

        • 不修改参数;
        • 不依赖、不修改任何函数外部的数据;
        • 完全可控,参数一样,返回值一定一样: 例如函数不能包含 new Date() 或者 Math.rando() 等这种不可控因素;
        • 引用透明;
      • 我们常用到的许多 API 或者工具函数,它们都具有着纯函数的特点, 如 split / join / map

    • 函数复合: 将多个函数进行组合后调用,可以实现将一个个函数单元进行组合,达成最后的目标;

      • 扁平化嵌套: 首先,我们一定能想到组合函数最简单的操作就是 包裹,因为在 JS 中,函数也可以当做参数:

        • f(g(k(x))): 嵌套地狱,可读性低,当函数复杂后,容易让人一脸懵逼;
        • 理想的做法: xxx(f, g, k)(x)
      • 结果传递: 如果想实现上面的方式,那也就是 xxx 函数要实现的便是: 执行结果在各个函数之间的执行传递;

        • 这时我们就能想到一个原生提供的数组方法: reduce,它可以按数组的顺序依次执行,传递执行结果;
        • 所以我们就能够实现一个方法 pipe,用于函数组合:
        // ...fs: 将函数组合成数组;
        // Array.prototype.reduce 进行组合;
        // p: 初始参数;
        const pipe = (...fs) => (p) => fs.reduce((v, f) => f(v), p)
        
      • 使用: 实现一个 驼峰命名 转 中划线命名 的功能:

        // 'Guo DongDong' --> 'guo-dongdong'
        // 函数组合式写法
        const toLowerCase = (str) => str.toLowerCase()
        const join = curry((str, arr) => arr.join(str))
        const split = curry((splitOn, str) => str.split(splitOn))
        
        const toSlug = pipe(
          toLowerCase,
          split(' '),
          join('_'),
          encodeURIComponent
        )
        console.log(toSlug('Guo DongDong'))
        
      • 好处:

        • 隐藏中间参数,不需要临时变量,避免了这个环节的出错几率;
        • 只需关注每个纯函数单元的稳定,不再需要关注命名,传递,调用等;
        • 可复用性强,任何一个函数单元都可被任意复用和组合;
        • 可拓展性强,成本低,例如现在加个需求,要查看每个环节的输出:
        const log = curry((label, x) => {
          console.log(`${label}: ${x}`)
          return x
        })
        
        const toSlug = pipe(
          toLowerCase,
          log('toLowerCase output'),
          split(' '),
          log('split output'),
          join('_'),
          log('join output'),
          encodeURIComponent
        )
        
      • 数据不可变性(immutable): 这是一种数据理念,也是函数式编程中的核心理念之一:

        • 倡导: 一个对象再被创建后便不会再被修改。当需要改变值时,是返回一个全新的对象,而不是直接在原对象上修改;
        • 目的: 保证数据的稳定性。避免依赖的数据被未知地修改,导致了自身的执行异常,能有效提高可控性与稳定性;
        • 并不等同于 const 。使用 const 创建一个对象后,它的属性仍然可以被修改;
        • 更类似于 Object.freeze : 冻结对象,但 freeze 仍无法保证深层的属性不被串改;
        • immutable.js: js 中的数据不可变库,它保证了数据不可变,在 React 生态中被广泛应用,大大提升了性能与稳定性;
      • 避免不同函数之间的 状态共享,数据的传递使用复制或全新对象,遵守数据不可变原则;

      • 避免从函数内部 改变外部状态,例如改变了全局作用域或父级作用域上的变量值,可能会导致其它单位错误;

      • 避免在单元函数内部执行一些 副作用,应该将这些操作抽离成更独立的工具单元;

        • 日志输出
        • 读写文件
        • 网络请求
        • 调用外部进程
        • 调用有副作用的函数
  • 高阶函数: 是指 以函数为参数,返回一个新的增强函数 的一类函数,它通常用于:

    • 将逻辑行为进行 隔离抽象,便于快速复用,如处理数据,兼容性等;
    • 函数组合,将一系列单元函数列表组合成功能更强大的函数;
    • 函数增强,快速地拓展函数功能,
  • 函数式编程的好处:

    • 函数副作用小,所有函数独立存在,没有任何耦合,复用性极高;
    • 不关注执行时间,执行顺序,参数,命名等,能专注于数据的流动与处理,能有效提高稳定性与健壮性;
    • 追求单元化,粒度化,使其重构和改造成本降低,可维护、可拓展性较好;
    • 更易于做单元测试。
  • 总结:

    • 函数式编程其实是一种编程思想,它追求更细的粒度,将应用拆分成一组组极小的单元函数,组合调用操作数据流;
    • 它提倡着 纯函数 / 函数复合 / 数据不可变, 谨慎对待函数内的 状态共享 / 依赖外部 / 副作用;
Last Updated: 11/18/2022, 5:42:50 PM